close

第二次到KLCC,
把時間都耗在書局裡。

在那大批的外文書﹝英文之外還有很多種語言,可惜我辯認不能﹞與昂貴的漫畫書堆中,
也有個華文書籍的區域,
不過奇怪的是極大部分的書,都和在台灣看到的一模一樣,
看來看去華文書幾乎都是從台灣出版的,
我的疑惑,直到發現一個特殊的分類才停止:
馬華文學。

它規模小到只佔一個書櫃,
裡頭多為平易近人的休閒書籍,
令人訝異的稀少數量, 
沒想到真正的馬來西亞華人作家在馬來西亞出版的華文書刊,
竟放不滿一個四層的書櫃,
更不用說種類的寥寥無幾了。
這微小的存在幾乎使我感覺到,
馬華文學正在用盡力氣的宣告身分,
帶著一種「不說這句話就沒有人知道了」的、現實的感傷。

渺小與不被認識之類的問題困擾著馬華文學。
我有點慌張,看著它,不知道該怎麼辦。
後來才知道,
其實連「馬華文學」這個組織都還是從台灣開始產生的,
名副其實的離散的文學。



為什麼連我都感覺到它的寂寞了?
但要怎麼樣存在才算存在呢?


我想起在台灣,大家常常數落台灣的不是,
有批判的聲音問,台灣有什麼特色?常常問的一票台灣人啞口無言。
但是在馬來西亞我卻看見了很多台灣的特色,
在這裡,台灣是被用關愛的眼睛注視著的,
﹝我們極有可能是因為這個身分而備受當地華人的照顧﹞
於是我確信台灣存在,
並感到很驕傲。

但馬來西亞呢?
難道是因為太多的太多,沒辦法數的清每一件小事,
又因為太少的太少,沒辦法專注更深,
人被種族先分類過一回,再往下變的更細碎,
找不出特色這件事,似乎不知不覺成真了,
不只馬華文學,連馬來西亞本身都不容易被認得。
不用力努力,就無法存在的事物,
還有多少呢。


馬來西亞並不像是多數台灣人認知裡的「東南亞國家」,
它的都會地區開發程度與台灣並無二致,
甚至規模更勝,
在這裡我所看見的百貨公司、國際機場、大學校園,還有書局、水族館、捷運系統,
其實比起台灣的更加宏偉與「現代化」。
又由於身處熱帶、國土面積廣大外加文化繁多,
都會之外地區的生活景象富有的豐富色彩,更是迷人萬分,
也是我最喜歡馬來西亞的地方,
全是「質樸」而絕非「落後」的。
一般未開化的認定完全出自於我們先入為主的短淺視野,
學習避免落入這類窠咎需要的是更加謙遜。



在混亂的情緒裡,我做了一件小事: 一一檢視華文區書架上所有曾經讀過的書,
確認它們的作者是否為馬來西亞華人,
而這並不困難...因為並不多...
希望藉由認真記得他們,
能夠代表多年來飽受文字照顧的我,
一點點微薄的尊敬。


害怕自己是個更重視表像的人,
也是那天意識到的。
那時想找尋以馬來西亞為創作背景的鄉土文學作品,
並非旅遊雜記或心情散文的那種,
但卻毫無所獲,
... 就像我無法從過去閱讀的經驗裡,找到自己曾經認真關注過「家鄉文化」的痕跡一樣。
這個事實令人窘困,
其實妳根本就膚淺不堪,
膚淺到根本不曾努力了解過從小生長的土地啊。

就這樣在馬來文學分類架前把自己罵的狗血淋頭,
第一次認真的想著文化。
第一次好想了解那些以前沒興趣的事物。
那天的最後,我買了一本馬華詩集,雖無關原本動機但是心情很好。
而詩也很好,
它們神秘且奔放,如同這世界,之於我。



這份心情維持到此時此刻,
很開心能夠繼續記得,
那溫柔的聲音:
探索吧!妳如此自由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lacFore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